新闻搜索

当前位置
文章正文
专题 | 学习宣传周永开等7名同志先进事迹(四)
作者:    发布于:2021-01-09 11:08:46    文字:【】【】【

卢永根,出生于香港,广东花都人。中科院院士、作物遗传学家,长期从事作物遗传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研究领域包括稻的遗传资源、水稻的经济性状遗传、稻的雄性不育遗传和栽培稻的杂种不育性遗传等方面。卢永根先后荣获“南粤杰出教师”特等奖、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全国模范教师”、“广东省优秀共产党员”、“南粤楷模”、“全省教育系统优秀共产党员” 、“中国侨界杰出人物”等荣誉和称号,被中央电视台评为“感动中国2017年度人物”。2019年8月12日4时41分,卢永根院士在广州逝世,享年89岁。2019年11月15日,中央宣传部追授卢永根同志“时代楷模”称号。

卢永根出生的上世纪30年代,正是中华民族饱受战乱苦难的时期。1941年,香港沦陷,他被父亲送回乡下避难,也因此对侵华日军之残暴、纷乱战火之无情,有了最直观的认识,也为他日后的革命之路埋下了伏笔。

1947年12月,卢永根加入了中共地下党的外围组织“新民主主义青年同志会”。1949年8月9日,年轻的卢永根在香港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高中毕业,党组织决定安排卢永根回内地,到岭南大学读书和从事革命工作,到广州去迎接解放。就这样,一位自小接受英式教育的他成为年轻的革命者。“举起右手,面向北方、延安宣誓,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生。中国人是守诺的,你向党、向人民作过许诺、宣誓,那自己要遵守。”无论他的身份是院士,还是校长,党员的身份永远高于一切,卢永根一辈子都在用他的行动践行着当年的入党誓言。

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后,在党组织安排下就读岭南大学的卢永根,成为华南农学院的首届学生。正是在这里,他遇到了自己学术上和人生中的重要导师,华南农学院首任院长丁颖。1956年,时年68岁的丁颖在卢永根的鼓励支持下,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而卢永根也始终传承着丁颖的学术思想,他提出的水稻“特异亲和基因”观点对水稻育种实践产生了重要作用,还培育了30多个水稻新品种,累积推广面积1000多万亩,为我国农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科学无国界,科学家有祖国”是卢永根的座右铭之一。改革开放后,卢永根到美国探望病重的母亲,以公派访问学者身份赴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戴维斯分校留学。在美期间,美国的亲人极力说服他留下来,但被他坚决地拒绝了。面对家人的百思不解,“因为我是中国人,祖国需要我!”是卢永根唯一的回答。他曾公开发表文章说,“真正爱国的青年科学家都应扎根祖国。外国实验室再先进,也不过是替人家干活”。卢永根认为,一名真正的科学家,必须是一名忠诚的爱国主义者。“我所理解的政治就是关心世界和国家大事,把自己的命运同祖国的需要联系在一起,把国家和人民的需要作为推动自己工作的动力。”

卢永根不但坚信只有祖国才是他安身立命的地方,还感染带动身边人奉献祖国。在他的感召下,一大批海外留学人才最终选择回国奉献才智,与卢永根一道在水稻育种等方面拼命赶超,作为著名作物遗传育种学家,他保存了华南地区富有特色的野生稻基因库。如今,我国水稻研究技术在很多领域超过了国际水稻研究所。

1983年起,卢永根开始担任华南农学院院长、华南农业大学校长,一干就是12年。上任之初,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他谈到自己的党员、校长、教授三个角色关系时表示,要坚持“先党员,后校长;先校长,后教授”的原则。

借助国外学习的知识和经验,卢永根大刀阔斧改革,推动了华农的跨越式发展。“担任校长期间,卢老顶住压力,破格晋升‘华南八大金刚’,打开了华农人才培养的新格局。”华农原校办主任卢吉祥回忆道。1987年,华农的人事改革成为全国关注焦点:破格晋升8名中青年学术骨干,其中5人更是直接由助教破格晋升为副教授,以破解人才断层困局,破除论资排辈风气。全国政协副主席罗富和、广东省政协原副主席温思美、中国工程院院士罗锡文、抗击非典和禽流感战役中的科研英雄辛朝安、华农原校长骆世明……如今,这些当年破格晋升的青年才俊,早已在各自领域耕耘出一片天地。

“回顾50多年的科教生涯,我有几点体会:要把教学科研工作看作一种事业;教师和科学工作者的魅力在于人格力量;教师和科学工作者也要讲政治;要淡泊名利;要不断努力学习。”在2009年10月30日刊发的署名文章中,卢永根写道。

2017年3月,87岁的卢永根和夫人徐雪宾将十多个存折内的毕生积蓄一笔又一笔地转入华农教育发展基金会账户。算上每笔转账输入密码、签名的时间,前后足足花了一个半小时。而当时的卢永根,已是一名尚在住院治疗的癌症患者。徐雪宾教授回忆夫妻二人商量捐款的经过:卢永根身患重病住院,徐教授聊天时问起身后对存款的处置,卢永根只说了一个字“捐!”徐雪宾心领神会,马上回答:“好!”——两个字的简单交流,毕生积蓄处置完毕,夫妇俩伟大的精神和人格充盈其间。

880万9446元,当看到卢永根颤颤巍巍地掏出用牛皮纸包裹着的一叠存折时,华南农业大学党委书记李大胜热泪盈眶。这是华农建校以来,收到的最大一笔个人捐款。“献身科教业,桃李竞芬芳。严谨为治学,潜心研稻香。平生唯节俭,一世恨铺张。老病捐积蓄,精神播远扬。”华农总会计师蒋育燕的诗,满是一位后辈的质朴情。

他们不但把钱捐给华南农业大学,还把身体捐给医学事业。早在患病之前,卢永根就办理了遗体捐献卡,在身后将遗体无偿地捐献给医学科研和医学教育事业。他表示,作为中科院院士,作为共产党员,捐献遗体是为党和国家最后一次做出自己的贡献。

捐赠时的慷慨与卢永根平时生活的节俭形成鲜明对照。卢永根夫妇住的房子,依然是华农的房改房,位于五层,还保留着上世纪的装修,室内的陈设也非常简单。原来夫妇俩都是自己打扫卫生,近年来才请了个钟点工,定时到家里帮助清理。卢永根夫妇家中使用的都是老式家具,几乎没有值钱的电器。在他们家房子里,找不到一件新式的家具,铁架子床锈迹斑斑,挂蚊帐用的是竹竿,几张椅子,用铁丝绑了又绑,这些简易的家当,已经陪伴他们半个多世纪了。“这些东西没有用光用烂,还能用,物还没有尽其用。我认为生活过得好,不是单纯地追求所谓舒服,我很注重建立一种比较好的生活方式。”卢永根说。

在入院治疗前,年过八旬的卢永根夫妇家里没有全职保姆,都是自己打饭或做饭。卢永根几乎每天都到办公室,忙碌地回复邮件,拿起放大镜读书、看论文。一到中午,他就拎着一个铁饭盒,叮叮咚咚地走到莘园饭堂,和学生一起排队,打上两份饭。每份饭有一个荤菜、一个素菜和二两饭。在饭堂吃完,卢永根再将剩下的一份饭带回家给老伴徐雪宾。

“作为中科院院士的杰出代表,卢永根矢志报国的崇高理想、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严谨求实的治学风范和淡泊名利的人生态度,诠释了追求真理、造福人类、服务国家的科技价值观,彰显了中科院院士称号的荣誉所在。”在给卢永根的慰问信中,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写道。

2017“感动中国”年度人物颁奖礼上给卢永根的颁奖词是:种得桃李满天下,心唯大我育青禾,是春风,是春蚕,更化作护花的春泥。热爱祖国,你要把自己燃烧。稻谷有根,深扎在泥土。您也有根,扎根在人们心里。这是对卢永根科学家、校长、老党员、毕生积蓄捐献者多重身份的生动概括。作为科学家,卢永根是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作物遗传育种学家。一辈子研究学术,保存了华南地区富有特色的野生稻基因库。作为华南农业大学的老校长,13年间,为学校各项事业发展鞠躬尽瘁,不拘一格提拔人才,打开了华农人才培养的新格局。作为一名有着70年党龄的老党员,他心系祖国,一辈子都在用行动践行当年的入党誓言。作为毕生积蓄捐献者,他捐出880多万元扶持农业教育事业。

脚注信息
版权所有 Copyright(C)2014-2024 天津城建集团控股有限公司   津ICP备2024012611号-2
图片